之前看到一句话,说是“读书最好的目的在于,凭借自身阅读所构建的小世界,能以体恤式的温柔,消解自身的苦难。” 当然了,苦难不敢说,毕竟现在都小康社会了。更多时候其实是读书能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任凭外面风吹雨打,内心能够岿然不动😂!

      生活中存在很多的碎片时间,比如坐地铁啊,吃饭等饭的时候啊。这些时间不适合搞那些需要大量上下文切换的研究,所以比较适合看看文学作品,比刷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知乎之类的要好,这些东西越看越无聊,也没有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更多的都是一些垃圾信息。对于看啥书,大多时候选择书不能看排行榜,要选一些经过时间检验的,能够让人思考的书籍和文章,以前听过一个说法,说是只看死了的人写的书,这未免太偏激,不过也不是没有道理。书的好坏也不好辨别,还是要看个人,所以不太轻易推荐书,也许自己觉得好的,别人看来一般般。这里只是整理一下躺在草稿箱里的以前看过的一些书,还有好多都没记笔记,下面还是从个人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书说起。

 1.国史大纲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今北京)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以上是这本书当年的写作背景。

    我今天晚饭后散步,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那些年》节目,里面的嘉宾说的非常有道理,现在好多都把历史通俗化了,比如当年明月,易中天,袁腾飞这些,不是说这些不好,但是他们大多都包含了强烈的个人情感。我们应该读一些现在公认的史学大家写的书,比如钱穆,翦伯赞,吕思勉等,有的人会说,这些书不太好理解,有的还是半文言文,对我们不太友好。嘉宾说,大家都是成年人,不能像小孩吃奶那样,一直读那些通俗的书,这样对自己没有提高,都是中文,读一下对自己有好处,我深深赞同,现在回想起当初读《国史大纲》,仍然觉得还要再读一遍(这两段更新于2020.10.11) 

    这本书是繁体字,而且引用了很多文献,这文献有的是文言,刚开始看的时候非常不习惯,虽然看完了,但是大概只理解了百分之五六十吧,但是仍然觉得受益匪浅,很多有意思的观点看完都忘了,Kindle的一个最大的缺点是做笔记不太方便,看一本书边看边做笔记可能效果会更好,这里只谈一下在这本书里的一些读后感。

△ 历史纪年表,对着这张图看中国史比较清楚了,尤其是那些在时间上重叠的朝代,就像是活在“平行世界”里一样

      这本书在开篇的时候就说,一个国家的人民不懂其本国历史,不配成为国民,最多是人民,还指出第一要务,在于能在国家民族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它首重政治制度,次为学术思想,又次为社会经济。社会经济为最下层的基础,政治制度为其最上层的结构,而学术思想则为其中层的干柱。

     看这本看的时候总能让人思考,比如会想着现在的一些制度或者政策,跟几百几千年会不会有什么关系,也觉得政治制度对一个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要分析国情,然后改革,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成功或者失败的因素,还有一点是,讲解的时候,会讲进行比较。有几点觉得容易引人思考,比如少数民族问题,其实华夏民族在历史上是一直跟少数民族有交流的,有时候甚至是战争。从春秋战国时期,到西汉的匈奴,到五胡十六国的“永嘉之乱”,西晋灭亡,衣冠南渡,东晋诞生;到唐代的大量任命少数民族将领,导致后面产生的安史之乱唐代由盛转衰,再到宋朝的女贞和西夏,以及“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南宋诞生,再到金再到元,最后到清朝。史学家认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只是两种生活方式,没有好坏,这个我不赞同,安居才能乐业,天天到处跑,今天都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怎么能发展。其实从历史来看,就像孔子说的,“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处于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其实社会文化,相较是比较落后和倒退的。比如说在元朝,华夏民族的人民地位是很低下的,很多元朝的官员都不会读书写字。清朝稍微好一些,这些满清官员大多被汉化,但是对待华夏民族的态度也是时好时坏。

      在春秋战国时期,说“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其实是少数民族和华夏民族杂居,并且通婚。那时候少数民族似乎还很强大,那个时候人民只能在城里居住,外面很荒凉而且有蛮夷,所以还是很危险的。各诸侯之间除了争霸其实还面临着游牧民族的威胁,直到齐桓公晋文公争霸,把游牧民族搞定了,所以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楚国很直接“吾蛮夷也”,直接以武力争霸,不过后来被夏文化同化了,搞起了礼仪结起了同盟,也尊王攘夷。

      秦以前,周朝因为地广,所以进行了分封,这就是“封建”最早的来源,比如周朝分封公侯。全靠礼仪道德约束。春秋时期礼仪道德浓厚,地方拥护中央,那时候各国开战也是讲究礼仪。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各国厮杀,当中央王朝势力衰弱,地方强盛了就会谋反。所以秦统一六国之后,废除了封建实行了郡县制。全国分成三十多个郡,全部归属中央统一管理,统一货币和文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当时秦一些文人试图重归儒家,实行分封,李斯等人强烈反对,两派争斗才出现了后来的焚书坑儒。但分封制应该有其局限性,比如汉初的吴楚七国之乱。

      汉武帝时期为了经略西部,设立西域都护府,开始屯垦戍边,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了不起的制度。

△ 汉武帝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府开始经略西域,西域三十六国增为西域四十八国,图片来自《河西走廊》

 △ 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图片来自《河西走廊》

△ 五胡之一的氐族 前秦苻坚大帝差一点统一中国,淝水之战败于东晋后迅速土崩瓦解,图片来自《河西走廊》

△ 唐安史之乱帝国由盛转衰,图片来自《河西走廊》

△ 蒙古国借道吐蕃攻打南宋,图片来自《河西走廊》

     大体上看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是,只要国家一分裂,农民就会很贫困,维护一个国家的完整统一是关系到每一个人利益。比如“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差点唱起来了😂)的三国时期,其实是民生凋敝的,由于缺乏一个实际的有控制力的中央政府,农民只能依附于地方势力,然后由于地方势力要争斗所以这些农民变成了军队,严重的时候,军队比农民的人数还多。

     隋文帝时期国家强盛,但是舍不得给老百姓,并且大肆挥霍。唐太宗贞观之治,到中期国家财富才跟隋朝差不多,到了唐玄宗又开始挥霍。历史总是如此的相似。

△ 隋炀帝是第一个到达河西走廊的皇帝,一时万国来朝,威震西域,图片来自《河西走廊》

△ 隋炀帝巡视河西走廊,因为气候原因,士兵及后宫病死冻死一大半,但仍坚持巡视。图片来自《河西走廊》

    上面只是一点点读书感想,还有很多没记下来,不过这确实是一本好书。

2.水浒传

     

    这本书很有画面感,我觉得我的观点跟金圣叹一样。之前读完红楼梦觉得没有什么书能跟它比了,看了水浒传之后才觉得另外一种风格的也很美。红楼梦是细腻的,比如红楼梦里有一回,林黛玉去看薛宝钗的时候,发现贾宝玉也在哪里,于是幽幽的说了句“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还有就是写林黛玉,一般就是“歪在床上” 这或许是最早的葛优躺了吧,再就是动不动就“不觉滚下泪来”,水浒里面没有这种细腻的情感。但是在他的粗旷里面也有细腻,比如宋江发配江州这几回,那里有一段描写江水的文字,写的很好,那里的鱼很好吃,宋江喝完酒想吃鱼,后来张顺弄了好几尾金色鲤鱼给他吃,结果吃多了拉肚子,再后来在浔阳楼上喝多了写了反诗,直抒胸中的苦闷,遭来大祸,后来梁山好汉江州劫法场就算是彻底落草。江州就是现在的九江,古时也叫浔阳。比如白居易《琵琶行》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似乎在古代只要有江有水的地方都很浪漫。之前看过一本叫《江城》的书讲的是重庆涪陵,也是一座临江的城市,很让人向往。 

      水浒传,再有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文字很精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能够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的很清楚。比如一般的电视尤其是悬疑类的,总喜欢回放一下之前的片段,让观众能明白,这画面一般还是黑白的,但是这个片段过多就会让人觉得很啰嗦,比如神探狄仁杰那样,动不动就来个黑白画面回放一下,水浒传里面,有很多场景都是某个好汉要遇到了某个人,然后问一下为什么来到这里,然后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能够把经历和来龙去脉讲的非常清楚,这文字功底非常不一般,这里有点个人其实不太喜欢的时候,作者在某些章节尤其是结尾,喜欢来几首打油的宋词,最喜爱用的就是“西江月”这个词牌名,但是感觉写的一般般,跟红楼梦里面的那些对比差很多,不过这可能是跟章回体小说的风格有关,说书的一般都喜欢在结尾这样来段打油诗。水浒还有一个特点是,画面感强。一言不合就开打。里面的好汉通常都喜欢喝酒,一般的场景是去酒店喝酒,那时的酒是那种类似现在的米酒,浑浊,需要用筛子筛一下。一般的套路是,天气非常炎热,某个好汉赶路累了,就在野外找个店,要酒喝,如果店家不给就说“你个鸟人,恁的不卖酒与我吃”然后就要动手。好汉之间打架一般也有个套数,比如下面这个:

      第十六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杨志道:“俺去林子里且歇一夜,明日却上山去。”转入林子里来,吃了一惊。只见一个胖大和尚,脱得赤条条的,背上刺着花绣,坐在松树根头乘凉,那和尚见了杨志,就树头绰了禅杖,跳将起来,大喝道:“兀那撮鸟!你是那里来的!”杨志听了道:“原来也是关西和尚。俺和他是乡中,问他一声。”杨志叫道:“你是那里来的僧人?”那和尚不回说,轮起手中禅仗,只顾打来。 杨志道:“怎奈这秃厮无礼!且把他来出口气!”挺起手中朴刀来奔那和尚。两个就在林子里一来一往,一上一下,两个放对。直斗到四五十合,不分胜败。那和尚卖个破绽,托地跳出圈子外来,喝一声“且歇”。两个都住了手。杨志暗暗地喝采道:“那里来的和尚!真个好本事,手段高!俺却刚刚地只敌得住他!”那和尚叫道:“兀那青面汉子,你是甚么人?”杨志道:“洒家是东京制使杨志的便是。”那和尚道:“你不是东京卖刀杀了破落户牛二的?” 杨志道:“你不见俺脸上金印?”那和尚道:“却原来在这里相见!”   杨志道:“不敢问,师兄却是谁?缘何知道洒家卖刀?” 那和尚道:“酒家不是别人,俺是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帐前军官鲁提辖的便是。

 

     鲁智深很胖很壮,夏天天气热,通常会在大树底下不穿衣服睡觉,有一次青面兽杨志同学下山的时候看到树下有一团白色的东西吓了一跳。鲁同学也被吵醒了,上来就大喝 ”兀那撮鸟!“,然后两个打了起来,一个提着朴刀,一个拿着60多公斤的玄铁禅杖。打了三四十个回合发现搞不定,然后“卖个破绽”,注意是“卖”一个,然后跳出圈外,问下大名,然后如果发现之前听过,就结拜为兄弟。你能想象两个男的其中一个没穿衣服在那里打架的场景。

         还有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些章节都写的非常精彩。

       在水浒角色里面,印象比较深的首先是鲁智深,我在里面最喜欢的角色就是他,四肢发达头脑却不简单,下面这段经典的以前入选语文课本的, 《拳打镇关西》,真的是智勇双全!

       且说郑屠开着两间门面,两副肉案,悬挂着三五片猪肉。郑屠正在门前柜身内坐定,看那十来个刀手卖肉。鲁达走到门前,叫声:“郑屠!”郑屠看时,见是鲁提辖,慌忙出柜身来,唱喏道:“提辖恕罪。”便叫副手掇条凳子来,“提辖请坐。”鲁达坐下道:“奉着经略相公钧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不要见半点肥的在上头。”郑屠道:“使头,你们快选好的切十斤去。”鲁提辖道:“不要那等腌臜厮们动手,你自与我切。”郑屠道:“说得是,小人自切便了。”自去肉案上拣了十斤精肉,细细切做臊子。

       那店小二把手帕包了头,正来郑屠家报说金老之事,却见鲁提辖坐在肉案门边,不敢拢来,只得远远的立住在房檐下望。

        这郑屠整整的自切了半个时辰,用荷叶包了,道:“提辖,教人送去?”鲁达道:“送甚么!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不要见些精的在上面,也要切做臊子。”郑屠道:“却才精的,怕府里要裹馄饨,肥的臊子何用?”鲁达睁着眼道:“相公钧旨吩咐洒家,谁敢问他?”郑屠道:“是。合用的东西,小人切便了。”又选了十斤实膘的肥肉,也细细的切做臊子,把荷叶来包了。整弄了一早辰,却得饭罢时候。

        那店小二那里敢过来?连那正要买肉的主顾也不敢拢来。

       郑屠道:“着人与提辖拿了,送将府里去。”鲁达道:“再要十斤寸金软骨,也要细细地剁做臊子,不要见些肉在上面。”郑屠笑道:“却不是特地来消遣我?”鲁达听罢,跳起身来,拿着那两包臊子在手里,睁眼看着郑屠说道:“洒家特的要消遣你!把两包臊子劈面打将去,却似下了一阵的肉雨。郑屠大怒,两条忿气从脚底下直冲到顶门,心头那一把无名业火,焰腾腾的按纳不住,从肉案上抢了一把剔骨尖刀,托地跳将下来。鲁提辖早拔步在当街上。众邻舍并十来个火家,那个敢向前来劝?两边过路的人都立住了脚,和那店小二也惊的呆了。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了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屪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

        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是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何对俺讨饶,洒家却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下,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

        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街坊邻舍并郑屠的火家,谁敢向前来拦他?鲁提辖回到下处,急急卷了些衣服盘缠、细软银两,但是旧衣粗重都弃了,提了一条齐眉短棒,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

 

      这一段实在是精彩至极。前段时间看新闻说是语文课本要把这篇文章换成“智取生辰纲”,我也是醉了。难道是这篇文章不够清真?看了很多书才发现以前的语文教育里面的选文或者选段就从文学艺术上看,都是经典。

     除此之外,武松打虎里, 武松景阳冈打虎前的渲染,让人觉得他其实心里还是很害怕的,但是没办法,自己吹的牛,作的死,含泪也得抗下去。还有“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都写的非常精彩,我在地铁上看这些段落的时候有几次都忘了站。

     讲到武松, 里面还有一段,就是武松第一次遇见宋江那会儿。那时武松在柴进那里寄宿,估计是得了痢疾拉肚子很虚,那时候医疗水平很低,一般痢疾啥的搞不好都会丢掉性命,在一个角落里冻得瑟瑟发抖,围着一个火盆烤火,然后宋江刚杀了阎婆惜跑到柴进这里避难,然后估计是酒喝多了,不小心把火盆踩翻了, 溅了武松一脸的碳灰。你能想象当时武松的悲催么,哈哈,这么一个流弊人物拉肚子冻的发抖好不容易烤盆火还被人踩翻了,于是二话不说就干起来。这时柴进过来说这位是山东呼宝义人称及时雨宋公明,于是结拜为兄弟。

     黑旋风李逵,为宋江去找鱼,恰好遇到浪里白条张顺,这一段打架也很精彩,一个长得很黑一个很白,对比很明显。李逵虽然很粗鲁,喜欢喝酒、赌钱,打架。在劫了法场上了梁山之后,想把年迈的父母也接过来享福,他的母亲因为思念他哭瞎了双眼,由于怕被抓,所以晚上走小路回家,背起双目失明的母亲就往回走,在路上母亲口渴,李逵去找水,回来的时候看到母亲不在了,发现被老虎吃了,当时看到这一段真的好伤心,于是一口气干掉了四只老虎。水浒传里除了李逵恐怕只有武松有这么猛了吧。

     其实宋江这个人是挺怕死的,一遇到危险就说“莫不要屈死在这里了”,遇到有人就“救我则个”,再有就是这种假仁假义的退让,感觉好假。还有,宋江,晁盖,这两头领感觉并没有什么谋略,出去打仗的时候,一遇到危险就沮丧,一听到谁谁献个妙计就开心的不行,作为一个领导一点不沉稳。作为天王的晁盖,不听人劝,结果被人一箭射死了,看到这里我蒙了,好歹是个天王啊,竟然被一只流箭射死了。

      李逵当时回家接母亲杀了四只老虎,然后回了山寨,群豪没有对李逵母亲的遭遇表示同情,反而说“杀了四只老虎赚了两只老虎”

      还有就是扈三娘好歹是个美女,全家早就投诚宋江,反而被李逵杀了个光,归顺梁山竟然嫁给了穷矮搓的王矮虎,竟然没有一点反抗,这也太不正常了,最后竟然还跟王英表现得多恩爱一样死在一起,真是令人发指。书中的其他角色比如年轻貌美者大多“不守妇道”,像秦明的老婆,卢俊义的老婆,宋江的阎婆惜,武大郎的潘金莲,还有杨雄、石秀。宋江把阎婆惜一刀就解决了,武松杀潘金莲,杨雄把老婆杀了还把心肝挂树上这些看起来还真是残忍,又比如李逵杀的小衙内,就为了赚朱仝上山,这么个可爱的小衙内就被李逵一斧头劈成了两半,这伙人太暴力了。

    水浒传一点也不真善没,有的人简直是一群杀人狂魔、反社会分子,但是好笑的一点就是,抽象到笼统的人民,他们从来是秋毫不犯的,每次下山都是所过郡县,秋毫无犯,而具体到活生生的人,就不分青红皂白一斧头砍倒一片。

    《水浒传》我最喜欢前八十回,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跟红楼梦一下,烂尾了。后四十回太无聊了,就是出去打仗,什么差谁谁谁去打哪里哪里,非常无聊。

 

3.呼兰河传

       

       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好像许鞍华导演拍的《黄金时代》就是写她的,我还没看,我还挺喜欢这导演拍的电影。 

       说到这本书,这本书跟李娟的《我的阿勒泰》有种相似的感觉,都是写的自己的家乡,可能不是写实,但是把自己的童年都写进这里来了。这本书写的是东北一个小镇呼兰河的故事。 这本书有好几个章节,几个章节比较独立,基本上每个章节都讲了几个小故事。 看完有些悲伤。

        这本书一开头“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的,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有没有很像《平凡的世界》的开头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杂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开篇的描述通常会渲染了整本书的某种氛围。

       里面开篇讲了个故事,说这镇上有两条街,其中一条街路上有一个大水坑,经常有行人或者牲畜掉进去,有人抱怨着旁边的人家为什么不拆一堵墙让旁边的人好走。就是没有一个人想着把这个坑填上。还有就是有了坑,就可以吃上便宜的肉了,因为有一些得了瘟疫的猪啊牛啊,可以说是掉在坑你淹死的拿出来便宜卖。有些人吃了生了病,有些人没生病。最后的结果是,因为这个水坑,大家吃上了便宜的肉。这个肉是怎么来的其实大家都知道,但是为了心知肚明。几乎每个人都是不幸的,可日子还得安安静静的过。

     小镇很平淡,但是看到一段讲火烧云的段落特别的美: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他妈的,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这里面的小孩子们一到傍晚,就出来看火烧云,看累了就回去睡觉了,哪像我小时候,只知道看动画片。刚开始看完这段觉得有一点点似曾相识,记得好像以前的课本里有一篇讲火烧云的,于是在网上找了一下,还真是的。感觉好亲切,也觉得自己的欣赏水平真是不错。就像之前看水浒传,有一篇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节,真是精彩极了。然后就被入选了课本。不知道是因为之前学过后面又看觉得精彩,还是本身觉得精彩,然后也入选了教材。

     后面的第三章第四章讲了作者的童年回忆,写的真是好,作者家后面有个大的院子,跟祖父在里面玩耍。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园。祖母又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果树于是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为因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他们是并不存在的。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 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了芽了,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问我:“这是什么?”我说:“谷子。”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说:“是的。”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飞得多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一开初也没有存心一定追上,所以站起来,跟了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也许把蚂蚱腿就绑掉,线头上只拴了一只腿,而不见蚂蚱了。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可是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这是整本书最快乐的部分,后面的几个故事越写越悲凉。

     “常道人生是苦乐参半,有时乐观一点,就把吃苦当吃补,斩钉截铁对自己说只要努力奋斗,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憋着挺着,不敢松懈,不敢退缩,脸上带笑,心也要拿钢筋水泥加固过,就怕一旦动摇再难鼓起勇气。这人生啊,说不艰辛是骗人的。若碰上某个深夜心思彷徨的时候,看到凄婉的文字,不自觉就会放缓了呼吸,放松了情绪,任寂寞席卷而来。想着罢了罢了,今夜就放肆一回吧。”

     “请神的人家为了治病,可不知那家的病人好了没有?却使邻居街坊感慨兴叹,终夜而不能已的也常常有。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4.大淖记事 

       

       这是汪曾祺的一本小说集,里面包含了之前看过的受戒等名篇,他是江苏高邮人,那儿的咸鸭蛋很有名。开篇大淖记事也是讲爱情的,但是看得感觉有点腻,我觉得这些小情话不能说太多。不知道是不是之前看过受戒的原因,我始终觉得受戒真的是经典。这本小说集跟鲁迅的朝花夕拾有点相同的味道,大部分都是写上山下乡文革运动里的一些小事情,写得很平淡,但是很纯真。

        比如在第一篇文章里讲到了农村洗被单要浆一下,我记得小时候我奶奶洗被单也是这样,但是用的好像是米汤,那时候不像现在有熨斗,挂烫机这种高级玩意,床单被套洗完之后放在米汤里浆一下然后挂起来晒干就会比较硬和平整。

        比如,在羊倌那篇文章里讲到了放羊,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其实一点都不简单,我没放过羊,但是小时候放过牛,对这一点是深有体会。

       汪曾祺的文章跟沈从文的很不一样,都是写爱情,一个写的很生动活泼,一个写的很凄美。比如《边城》中,由于爷爷和翠翠不明了的态度,终酿成了天保意外身亡、傩送远走他乡的结果。最后剩下翠翠守在河边,守在渡船上,等待傩送回乡。小说的最后一段是

          “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大淖记事》的结尾,巧云承担起父亲的工作,外出赚钱,照顾两个家里的男人。       

             “从此,巧云就和邻居的姑娘媳妇在一起,挑着紫红的桲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风摆柳似地传街过市,发髻的一侧插着大红花。她的眼睛还是那么亮,长睫毛忽闪忽闪的。但是眼神显得更深沉,更坚定了。她从一个大姑娘变成了一个能干的小媳妇。十一子的伤会好么?会。当然会!” 

5.月亮与六便士

     

     讲的一个中年男子抛妻弃子追求自己个人理想的故事。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思考哲学上的三个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这世上有很少人能够正视自己的内心,往往被外界各种事物,各种责任和义务所牵绊。就像这本书里的主人公,贫穷的纠缠,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后悔从来没有光顾过他的意识。一走了之当然潇洒,在《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里,也讲了列夫托尔斯泰晚年时,不顾一切离家出走,最终病死他乡的故事,看完这本书,特别能理解他,因为在那一刻,内心起码是自由的。

6.浮生六记

 

    这本书是个清末沈复写的随笔,说起来名字叫六记,其实只有前四记是真实的,后两记是别人杜撰的。这本小册子是半文言文写的,我只看完了前4记,都是写的一些生活小事,但是读起来很真实很感人。

 

7.我的心只悲伤七次

   

    这本书名字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就跟现在网上好多畅销书什么“阿弥陀佛么么哒” ,一看就是心灵毒鸡汤,这本书是之前在Kindle上下的,看看外国的鸡汤是不是也有毒,看完了感觉还是有一些共鸣的。

    “悲哀地创痕在你身上刻得越深,你越能容忍更多的欢乐。当你欢乐的时候,深深的内顾你的心中,你就知道只不过是曾使你悲哀地,又在使你欢乐。当你悲哀的时候,在内顾你的心中,你就看出是在是那曾使你喜悦的,又在使你哭泣。”

     是的,当你享有过不曾有的快乐和喜悦时,就意味着将尝尽不曾有过的酸楚和悲伤。同样地一个人,同样地一件事,开始有多美好,结局就有多悲伤。那些伤感的泪水,却承载在曾经深刻的笑容中。原来生命大体如此,需要的只是经历。

    很早以前啊,我总觉得这个世界是守恒的,就像快乐和悲伤一样是守恒的。

8.乡关何处

     

    文字半文半白,感觉太做作了太装逼了,只是个人的一个有关家庭,同学的回忆录,但是喜欢用一些很大的词汇来渲染悲情。回忆录风格的文章,只要简单朴实的描写当时的细节就会很感人,比如吴念真的《那些人,这些事》,比如《我们三》,再比如《巨流河》,《我的阿勒泰》,前面的《浮生六记》,都是一些很平凡的小事情,没有用到那些很大的词汇,即使将小人物放到大环境里写,只要真情实感的记录描写一些小事,一样很感人。这本书里面作者身遭的亲友及随便偶遇的一个人,都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隐者。喜欢用一些比如“残阳如血” 之类的?有点过头了,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用力过猛,看着感觉很不自在。我认为,残阳如血,只能形容红高粱的结尾。那个才能叫残阳如血。当然这本书里面写自己母亲的那些章节还是写的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