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的最后一个国王是周幽王,但西周的灭亡,一般会从倒数第三位的周厉王开始谈起。周厉王和周幽王成了后世昏君、暴君、亡国之君的代名词。骂皇帝,最严重的的指控是比作“桀纣”(jié zhòu),其次就是“幽历之君”,“杀戮无辜曰厉”。

    周厉王时期,连年战乱,百姓苦不堪言。同时,周厉王喜欢聚敛,垄断社会财富及资源。为压制国人不满,周厉王派人监控舆论,有妄议天子的人就杀掉。又有贤良的臣子再次劝谏厉王,强调言论自由和广开言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是从这里来的(跟“水能载舟,亦可赛艇亦能覆舟”差不多意思)。

    但厉王不听,三年之后,爆发叛乱,厉王被迫逃出京城,渡过黄河,到达彘(今山西霍县),十四年后死在哪里。厉王死后,其子姬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善闻周达曰宣”。周宣王迁都镐(hào)京,位四十六年,励精图治,政通人和,诸侯来朝。

    周宣王死后,局面急转直下。其子姬宫涅(shēng)即位,是为周幽王,周幽王二年发生了大地震,泾水、渭水、洛水断流,歧山崩塌,地震是阴阳之气“壅遏(yōng è)不通”的结果,按当时的观念,自然灾害不仅仅会被视为自然灾害,也是荒唐的政策导致,周幽王必须把这口锅背上。“壅遏(yōng è)不通曰幽”,一意孤行,不听别人意见,很难沟通,跟其父的谥号刚好相反。“动祭乱常曰幽”,行为错乱,让不该主持祭祀的人主持祭祀,这应该就是指废立太子。

    下面就来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烽火戏诸侯”了。民间传说四大美女:病西施、醉杨妃、笑褒姒、狠妲己。褒姒笑起来最美,可偏偏不笑。为了逗她笑,周幽王吩咐把烽火都点起来。这是镐京遭到攻击的信号,向诸侯求援。结果诸侯们赶过来,什么事没有。

    周幽王宠爱褒姒,废正后申侯之女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前王后之父,申国国君决定替外孙夺回太子之位,就勾结西夷犬戎,攻打镐京。幽王再点烽火,没人理他了,于是周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布纲治纪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因镐京已遭战争破坏,而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所占,周平王恐镐京难保,于公元前770年在秦护送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平王东迁”。西周有两个都城,之前在陕西的镐京是周人赖以崛起的祖宗基业(也有一说是周天子为当时诸侯的“大宗”),所以也叫“宗周”,今天河南洛阳的洛邑,是周灭商之后,由武王规划,后来由周公实际建成,是周人成功的标志,所以也叫“成周”,洛邑一向是周的陪都,宗周和成周之间的道路由天子掌控。“平王东迁”预示着周朝的衰落,东迁后的周朝,称东周,春秋由此开始。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故事可疑的地方很多,学者有考辨,这里简单说两条:

    一是:褒姒的儿子为什么叫伯服?这实在不是一个磨人的小妖精所生的娃配得上的名字。兄弟排行“伯仲叔季”,大哥叫“伯”,二哥叫“仲”,最小的叫“季”,中间不管多少个都叫“叔”。“伯”是长子,而且必须是嫡长子,比如鲁国第一任国君,周公旦的长子,叫“伯禽”;比如孔子在家排行老二,所以叫仲尼,再比孙坚长子孙策叫孙伯符,是大老婆生的,次子“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叫孙仲谋;卫国“三监之乱”后,周公派其同母少弟康叔封到新卫国坐镇,这个人叫“封”,在到卫国之前,在王畿有个封地叫“康”,又排名倒数第二,所以叫“康叔封”。庶出的儿子,即使年纪最大,也只能叫“孟”, 比如曹操曹孟德,一听就是小老婆的种。所以会不会褒姒的孩子本来就是嫡长子,而后来的周平王并不是废太子,倒是本不该有继承权的?是他夺取王位后把褒姒母子都污名化了?

     二是:据现代学者考证,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西汉以前存在“烽火”,“烽火”这一报警系统是西汉为了防御匈奴才出现的,周幽王的时候,“烽火”实际上还没有被发明出来。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对《史记》记载“烽火戏诸侯 ”之事提出疑义:“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  他指出,“烽火戏诸侯”是市井之谈,诸侯看到烽火并不能马上赶到并且都来,看到没有寇贼而离去这件事也并不好笑,另外,是周幽王主动举兵讨伐申国,并不需要举烽火。

      “女色祸国”,自古大行其道,男人们的失败,往往需要一个替罪羊,而女人们往往会被最终承担这样一个角色,而且有时候还会不断被加戏,“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诞生正是如此。那么西周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西周经过昭穆时代,周朝实力渐不如前,由盛转衰。这一时期,西北戎狄渐兴。周懿王时,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 西周历代君主

   关中地形好像一个巨大的堡垒,宗周丰镐位于关中的心脏,来自东方的进攻很难突破,但敌人一旦来自西北,丰镐周围甚至缺乏缓冲,天子的都城直接暴露在兵锋之下,最致命的就是来自西北的犬戎,也就是猃狁(xiǎn yǔn),巨大的恐惧成就了伟大的诗篇,这就是著名的《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诗经.小雅.采薇》

      那时,贵族之间的战争有很多规则,讲究短平快,速战速决。但戎狄猃狁的进攻经年累月且神出鬼没,使得习惯于速战速决的周人,不得不把自己变成一只卫戍部队。这种情况下,周人的后勤补给面临了巨大的考验。粮食接济不上(载饥载渴),前线将士只得靠一种野生豌豆苗充饥(采薇采薇),这种时令蔬菜豌豆苗到现在还有食用,可以参看下面介绍:

嫩绿的豌豆苗有着豌豆的清香,带着略微的药味,吃来新鲜爽口。很多人在尝到豌豆苗时着实被这一口鲜味所折服。《诗经》里,“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中的“薇”就是豌豆苗的意思。

【探索】长三角的这些时令蔬菜,你最爱哪一款?

▲ 时令蔬菜:豌豆苗,古称薇

    眼看着薇菜发芽(薇亦作止),新芽柔嫩(薇亦柔止),直到老的刚硬不可食(薇亦刚止).... 日子一天天过去,从上一年的年底(岁亦莫止),直到第二年的十月(岁亦阳止),每天说着回家(曰归曰归),却根本看不到一点现实的希望。

    由于不知道猃狁会从什么地方发起进攻,周人只能在哪里出现敌情就奔赴哪里,就陷入了“我戍未定”,“不遑启居”的境地,因此无法给后方家人送一封家书(靡使归聘),也得不到天子的劳军犒慰(我行不来)。作为西周的主旋律作品,不能太过灰色低沉,所以诗人写了两句讴歌贵族威风的句子。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诗经.小雅.采薇》

    最后,诗人终于等到了回家的日子,八句感慨成为千古绝唱: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小雅.采薇》

     天天盼着回家,为什么归途之中如此悲哀呢?联想到西周末的形势,可能原因很简单:今天虽然短暂复员,但对猃狁的战争并未胜利,更可怕和更致命的入侵,仍然随时会发生。最终犬戎入侵,幽王被杀,宗周毁灭。

    周幽王是什么样的天子,有没有褒姒,有没有烽火戏诸侯,其实都已经不那么重要。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重重危机,宗周覆灭,注定只是时间问题。

 


参考


  • 失败者的春秋,刘勃

  • 春秋史,童书业